鲁西奇:“越”与“百越”
摘要:历史文献中关于「越」、「百越」的叙述,主要有四种情形:一是先秦时期建立越国的「越人」及秦西汉前期建立东欧与闽越国的土著人群,其实质是通过政治权力与关系凝聚、构建而成并以政治实体予以界定和标识的「地域性政治人群」。二是先秦时期楚人称为「百越」、「南方夷越」的「越人」,包括先秦时期居住于楚国南境及其更南地区的土著人群、秦西汉时期居住于岭南地区的诸种土著人群,其实质是以楚人为主体的外部观察者立足于对南方土著人群的文化特徵进行描述与归纳而从外部予以界定的「地域性文化人群」。三是汉末至三国时期居住于今苏浙皖赣山区的「山越」,其实质是逸出于王朝国家控制体系的「化外之民」。四是隋唐以后作为「史称族名」的「越」或「百越」,是后世史家出于文化理念,通过溯源方法,从外部给予的界定,包括中古时代广大东南地区或南方地区的诸种土著人群,是基于共同文化特徵的总概与归纳,在根本上是一种「历史文化人群」。 一、问题之提出 一般认为:「越」是中国东南地区(或南方地区)古代民族或族系的名称,称为「越族」、「越人」或「百越」;其分布范围很广,北至浙江,南至岭南,西至云贵,包括今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部分地区以及越南北部。春秋战国时期,越族中较先进的一支「于越」以今浙东绍兴地区为中心建立了越国,并攻灭吴国,称霸中原,后亡于楚。西汉前期,越族的分支东欧曾以今浙南欧江流域为中心建立东海国(东欧国),闽越曾以闽江流域为中心建立闽越国,还有一支来源不明的越人建立南海国(约在今皖浙赣交界地带),岭南的「南越」则建立南越国(以珠江流域为中心),凡此,都是西汉前期分封的异姓诸侯国。这些异姓诸侯国到汉武帝时均相继被消灭,部分「越人」被纳入版籍,成为王朝国家的「编户齐民」;至三国时,孙吴大规模征讨「山越」,将散居于广大南方山区的「越人」(「山越」)强行纳入王朝国家的控制体系中;隋唐之世,随著王朝国家对南方地区控制力的不断加强,特别是「教化」的逐步展开,越来越多的「越人」被动或主动地「同化」为「汉人」。这样,「越」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乃逐渐消失,其主体部分被「汉族」所「同化」,成为各地「汉族」的重要来源;其留居山区或偏远地区的部分越人,则发展成为今之壮、布依、黎、水、侗、畲、傣等少数民族。这一解说体系,得到学术界较广泛地接受,大部分民族史论著均持此说,成为较流行的说法,且在历史文化领域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