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月, 2021的博文

胡文辉:小学金石的异域趣味

  近见潘佳《中国人何时开始研究埃及文物》一文 (“文汇学人”2018年12月10日) ,对晚清时潘祖荫苦求埃及文物的事迹作了梳理,得出结论:“‘中国人开始搜集埃及古文物,研究埃及学’至少可上溯近二十年,即潘祖荫主动托人寻找搜集古埃及文的光绪十四年 (1888年) 前后。或许可以说,以潘祖荫古埃及文石刻收藏为中心的学人对古埃及文的搜访和研赏活动,就是中国埃及学的先声。” 潘先生对潘祖荫有关本事的考掘细致丰富,得未曾有,但不及其他,于同时代的中国之埃及探索史似未充分掌握。以我所知,除了作者提及的刘文鹏《埃及学与中国》 (《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第1期) ,有关论著尚有李长林《古埃及造型艺术在中国的流传》 (《寻根》2004年第2期) ,引述了端方、康有为;王海利《法老与学者——埃及学的历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第九章“埃及学在中国”引述了张德彝、王韬、郭嵩焘;张晓川《古埃及人是黄帝后裔?晚清外交官的“埃及热”》 (“澎湃新闻”2017年10月8日) ,引述了斌椿、郭嵩焘,并点到李圭、崔国因、王韬、张荫桓、端方——他还提及《埃及五千年石刻》《希腊埃及时代棺铭考释》两种单行著述。         对此问题,此前我也偶有关注,陆续积累了一些资料,今参考诸家提供的线索,以排比材料为主,尽量详人所略,作一补述。   一   首先,潘佳先生将“中国人开始搜集埃及古文物,研究埃及学”追溯到潘祖荫,还不尽准确。张德彝、王韬、郭嵩焘诸人,其游历欧洲都在同治年间,是为中国人接触埃及文物之始。 同治六年(1867),王韬随理雅各赴欧,至巴黎记所见云: 有埃及石柱一,高可十六七丈,广可八九尺,下阔而上锐,四镌埃及上古文字,几于剥泐不可识,相传三千年之古物也。……余近临柱下,拂拭而观之。埃及字有若云形,殆古之‘云师而云名’者,黄帝氏之苗裔欤?惜无好事者手拓其文,携至中国,俾识古博览之士一考求之。 (《漫游随录》卷二“法京古迹”,岳麓书社1985年版,第85-86页) 由“惜无好事者手拓其文,携至中国,俾识古博览之士一考求之”云云,可知王韬在埃及遗物的“现场”,已萌生了搜集拓本的意识。         再看郭嵩焘,他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出使英国,在光绪二年(1876)过苏尔士运河,其日记云: 马格里及刘云生各购得挨及古迹图数幅,中有克里阿卑得拿尼得尔图两幅,盖一石柱,高七八丈,四